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经管文粹

认识你自己【商评洞察】

2017-02-15 10:38:21      点击:

  我们常常困在思维的框框里出不来,或者成为情绪的奴隶无法自拔,其中一个重要的局限就是格位。什么是格位?如何突破格位,让我们的心获得自由?
  我们平常人的这颗心,被局限在某些条条框框里,一个重要的局限就是格位。
  格位是什么?
  我们的头脑在应对事情时,会产生一些感受、情绪、态度;
  随之构建起认知、行为、观点;
  日久年深,这些认知和观点又会沉淀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知识、信念和道理。
  这三层东西都可以追溯到“我”的那颗心,都是那颗心上生起的,那颗心是这些东西的载体、出处。
  那颗心不是普遍的。每个人的身份、角度、阅历、利益等等不同,因为这些个性差异,那颗心因此不同。
  庄子讲“有待”(指现象各有其所对待、所依存的对立面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此虽免乎行(指列子御风而行),犹有所待(有待于风)者也。”),认为现象界一切事物都是“有待”的。有待,即有所对待,强调的是相对性,格位就是有待的。
  比如说“天太热了”,通常我们以为这个热就是个客观事实,实际上不是。一个非洲人说“太热”和一个爱斯基摩人说“太热”,同一个语词,指称的对象可能一个是42摄氏度,一个是25摄氏度。
  每一个感受和观点都有格位,当一个人说25摄氏度太热了,你听到这个信息,必须与说话人的格位连接起来,这个信息才有意义。
  所谓有待,就是相伴而生。冷和热,有情和无义都是相伴而生,每个人的感受、观点和行为都不是悬空绝对的,都是有所依赖和相对的。
  道理和知识也有格位。我们经常对一些社会事件做出点评,在评论当事人对错的时候我们会摆出一些道理作为依据,仿佛这些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
  其实,哪有什么普世的道理?站在不同的立场,会选取不同的道理,两个人争论起来,往往不是流氓和好人的争论,而是好人和好人的争论——每个人讲的道理都是自己格位的道理,于是往往争论不休。
  比如美国出兵伊拉克,声称捍卫民主、自由的普世价值,其背后是基督教文明的格位。
 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中表示弃权,也有中国的格位:中国认为战争会造成无谓的伤亡,而中国自身需要发展,不希望树敌太多,因此投弃权票。
  中国和美国行为的背后各有各的道理,他们从各自的格位出发选取了不同的道理。
  第一步:察人知己
  我们所产生的情绪、观点、行为甚至所谓的智慧,实际上都是在格位上的,而格位本身是相对的。然而,当我们处在自己的格位时,这个格位对我们来讲是绝对的,就是我们的宇宙,于是我们在这里非常偏执,并对此毫不察觉。
  格位是一把锁。每个人都太习惯于从自己的格位来感受和思考,于是免不了冲突和争执——“你怎能如此”“你应该如何”,于是有了较量和博弈??人成了自己的感受、情绪和观点的奴隶。
  如果能够觉悟自己的格位,了解我们此刻的心情、言说和理据、动机与行为、所见与所知,都是在格位下的。有了这样的觉察,我们便有机会突破格位,我们的心就能获得自由。
  如何觉察呢?孔子说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瘦哉!”这三“所”正是格位诊断的线索,可以察人,也可以察己。
  任何的情感、情绪、体态、观点和行为一旦表达出来,便成为一束光,借着它们就可以看到那颗心。这些能够直接领受的信息,是理解它的主人的门径。当然,这个“主人”并非蛋白质人形而是那颗心。
  举例而言,当我与他人发生冲突了,我知道我所有的怒火,我的情绪,我无意中已经开始采取的行为,包括我的脑子里看到的世界的样子,这些所谓的“事实”,都是有格位的。
  有了这点觉悟,我就不再是我观点的奴隶,也不是我情绪的奴隶,而是对我的行为也产生旁觉,这时候我的智慧就开始腾出一部分心理能量,对自我进行管理了:
  觉察其中的猜测、不安、误解和挂虑,把它剔除;我的心中也不再只有我的格位,而是把自我也对象化,同时观照到他人的格位,这就是一种自由。
  第二步:每一个当下都有正确的格位
  在对格位的理解中,有一个通常的误解是,格位就是角度、立场,观照他人的格位,就是换位思考。
 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换位思考背后有一个假设,仿佛存在一颗我的心,我可以带着这颗心到另外的角度和立场去看一看。然而,并不存在一颗恒常不变的、固定的心。
  要知道,我们的心是不连贯的。同一个人在工作、谈判时,在和朋友对饮时,在与太太小孩度周末时,不同情境下,格位各不相同,他的情感、思维运作的逻辑和身体所有的状态都不一样。
  佛家讲无我,要破除我执,《中庸》讲“发而中节”,都是在讲格位的功夫。在生活中,每一个当下都有正确的格位,这就是发而中节,就是我中无我。
  如果我是一个政府官员,到下面的区县就可以骄横跋扈,这就是我执:执着于我的身份。如果懂得关于“我”的一切,关于世界的一切是从一个相对的格位生出来的,我们就不再执着。
  在该是谁的时候就能够是谁,在每一个点上都生动活泼:上课了就是老师,为知识而威严;课结束了,跟学生搭着肩膀都是哥们;踢球的时候挥汗如雨,打牌的时候脸上贴的都是纸??邓小平打牌输了也钻桌子,在家的时候孙儿爬到身上也甘心逗小儿一乐。
  不仅对于当下的格位有所觉知,而且能进入别的格位,能够在不同的格位之间随境而转换,这就彻底摆脱了我执。
  儒家讲“素其位而行”:“素富贵行乎富贵,素贫贱行乎贫贱”,就是讲如何按照自己的身份做好分内之事。仁义礼智信中的“礼”,则是讲不同的身份下,该如何管理自己。
  温家宝去看望季羡林教授时,毕恭毕敬,对老师的敬重溢于言表。温家宝并没有因大国总理的身份而显出一丝的傲慢。在这一刻,他就是学生,行学生的礼。
  训练格位的功夫,西方人也有非常好的方法——六顶思考帽(英国学者爱德华?德博诺(EdwarddeBono)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,使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)。
  现在的公司培训总把它当成团队建设的工具,真是小看了它。利用这个思维工具,可以实现心性的转化。玩着玩着,就能松动格位的阀门,修炼自己的心境。
  示范:格位灵转
  几年前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和职业经理人陈晓的恩怨被炒得沸沸扬扬。大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,每个人都是正人君子,每个人都有他的格位,有他的逻辑,有他的道理,有他的价值观。然而,在每个人固守自己格位的情况下,沟通会变得非常有限。
  用格位灵转的功夫,该怎么看这个事?
  黄光裕事发后,陈晓被委任为国美董事局主席,临时主持大局。陈晓引进了贝恩资本等战略投资者,并把当时已发行股本约3%的股权授予105名高管,后者被认为是陈晓彻底俘虏黄光裕旧部的一着棋。
  如果我是国美高管,我就认真干好分内事,老大给不给股权我管不了,我就干好我的事情。当某一天我觉得国美不再是我服务的正确对象的时候,我就辞职走人。但我不会造反,只要我工作一天,我都会100%尽职,这是我处在员工的格位该做的事。
  如果我是黄光裕呢,我会在陈晓进行股权激励之前,以更高的比例给自己的部下分股权。财散人聚,财聚人散,啥是我的,啥是你的?都是一起干事的哥们,不能亏待人。这是我处在创始人和老板的格位该做的事。
  我要是陈晓呢,现在黄光裕入狱了,工作就变得很不容易了。那么我就努力投入工作,把因为主席入狱带来的困难通过我的勤奋弥合掉,把资本市场对国美的信心降低和社会的负面评判,尽自己的努力扭转回来。
  在这个过程中,为了对得起黄光裕的信任,也为了避免可能的猜忌,我经常到监狱里去问问主席,向他请示,这样做行不行。这是处在左膀右臂格位该做的事。
  这样一解释,大家都服气了。道理和格位有关,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道理,如果能够在不同格位间自如转换,道理和道理之间的冲突就自然消解。
  所谓圣人,就是没有一个偏执的格位。圣人心怀天下,所有的对待都是以天下的秩序、苍生的秩序为对待。他能够以最重要的利益——天道、民众、社会为出发点,在具体应对时自如转格。
  慢慢训练格位的功夫,让圣人气象在你的心上升起。
  (来源:商业评论杂志作者/张肇麟)